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现代文学] 《威尼斯之死》(全本)作者:托马斯·曼【TXT】

[复制链接]

青铜会员 - 等级≥州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1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死于威尼斯》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关于艺术家问题的思考和总结,所以在他全部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作家在小说中利用了自己前不久的威尼斯之行中的亲身经历,许多细节描绘非常真实、生动,同时又加上了神话暗示和哲学对话,使作品的思想更为深刻。
  托马斯·曼,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故事描写一位德国慕尼黑的作家古斯塔夫·冯·奥森巴哈Gustav vbach因长年刻苦严谨的写作生涯而感到倦怠。
  一天,他突然看见一个肩上扣着一只帆布包的怪家伙似乎是去旅行,他这时“企图尽力摆脱本身的工作和刻板的、冷冰冰的、使人头脑发胀的日常事务”,于是前往水都威尼斯度假,住在丽都岛的“至上饭店”Hotel Exelsior。
  威尼斯华丽得化不开的美景,唤醒了奥森巴哈的内心长久的感性思维。
  在异国国度里他邂逅一位美少年达秋Tadzio,他深深爱上这位俊美如希腊雕像的波兰少年,“长著一头蜂蜜色的柔发,鼻子秀挺,而且有一张迷人的嘴。
  ”奥森巴哈认为“这不是自然界的塑造,也不是造形艺术至今所能创构的宏伟巨作”。
  他每每追随着达秋,完全被激情所左右,几乎是到达忘我的境界。
  少年达秋成为老年丧女的奥森巴哈的一种补偿,他对少年由欣赏到赞叹,再由赞叹到关心。
  威尼斯的天气使他产生一种憋闷的感觉,他决定离开,退房结帐后,他又感到很懊悔,他想多看少年几眼,结果行李送错了方向迫使他从车站返回饭店,这时他表面上看来镇定,其实内心欣喜若狂。
  此时此刻,威尼斯正爆发了一场霍乱,官方刻意将消息封锁,奥森巴哈一开始并无知觉,当他发现游客纷纷走避,逐渐了解事态的严重性,但为了多看达秋一眼,他竟不想离开被瘟疫所笼罩的威尼斯,继续在大街小巷跟踪那个小孩。
  后来他做了一场梦,梦见原始部落里野蛮人正在放荡淫乱的进行祭神。
  他开始感觉到自己的衰老,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他开始染发整容,好让自己焕发出青春的姿态。
  长时间的追逐,使他筋疲力竭,最终因为吃了过熟的草莓,霍乱使他一病不起,进而丧身在威尼斯这个城市,孤独的死在荒凉的海滩上,老人垂死时最后的眼里,仍是那位百合花一般俊美的少年。
  少年达秋除了瞅过几眼这个怪老头外,根本无视于他的存在,奥森巴哈甚至无法与他对话。
  最后少年站在海边,指了朝天的手势,“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仿佛是死亡的另一种延续。
  奥森巴哈对少年的追求,是一个临死的人对生命充满眷恋、对美的追求与热爱的象征。
  《死于威尼斯》充满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是作者本人的得意之作,也得到评论界的大力推崇,1971年由英国和意大利合作搬上银幕,影响深远。本书中其他各篇也有其特点和韵味。从中可以看出他在思想和情感上经历的矛盾、痛苦和追求,看到他在十九世纪欧洲社会思潮复杂,叙事文学繁荣的背景下,吸收外来的营养,逐渐形成文字精雕细刻,语言幽默讽刺,略带夸张、揶揄的独特叙事风格,为他以后的长篇巨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4 20:29 , Processed in 2.723267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