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闲聊] 城市通勤报告:超千万人正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

[复制链接]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31090

紫铜v1_05紫银v1_02紫金v1_01结丹成就红铜v1_01绿金v3_01蓝铜v1_05蓝铜v2_05紫铜v2_02绿银v3_04绿铜v3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灰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0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都市圈化对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占通勤人口的13%。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4日发布《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下称《报告》),计算了36个城市的单程平均通勤时耗、城市45分钟通勤可达人口比重、单程超过60分钟通勤人口比重。
  《报告》称,随着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居民通勤问题正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居民幸福感提升的主要因素。

  超大城市通勤时耗长北京“住职分离”程度最深
  《报告》称,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达到90%,是城市繁荣、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此前,上海、南京等地也提出45分钟通勤覆盖80%~90%作为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与发展目标。
  但在《报告》监测的36个全国主要城市中,45分钟以内通勤人口比重均值为76%,远低于90%的目标值。
  按城市规模划分,四个超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5分钟通勤人口比重均值仅为69%,其中,北京为58%,居于36个城市末位;广州、深圳分别为75%和76%,达到或接近36个城市的平均值。
  数据显示,4个超大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为9.3公里,而北京的平均通勤距离则达到11.1公里。《报告》称,北京通勤时耗47分钟,是全国唯一单程平均通勤时耗超过45分钟的城市。

  超大城市通勤时耗长的背后,是居民的职住分离问题。根据恒大研究院预计,到2030年,1.7亿新增城镇人口的80%将分布到19个城市群,人口向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集聚将加剧。在中规院交通部5月发布的报告中提到,受房价、就业机会、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居民往往难以选择最小通勤的居住和就业地,职住分离程度加深是现实中城市职住供给失衡状况的反映。
  纾解中心城区的通勤拥堵问题,“主动外溢”成趋势。以北京为例,“十四五”期间,作为城市副中心,通州市将建成130万平米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成为亚洲最大的“站城一体”式交通枢纽综合体,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增效。
  远距离通勤,意味着对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的依赖度将增加。“十三五”期间,上海、北京、广州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位居世界前三,形成了庞大的城市轨道交通路网。
  合肥、长沙、武汉的城市通勤均未达标
  中部的三个二线强市均未达到平均值。其中,武汉的“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为73%,低于“特大城市”的均值74%;而长沙、合肥的“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分别为79%和77%,低于“Ⅰ型大城市”的均值80%。
  《报告》称,合肥、长沙等城市的45分钟通勤覆盖尚未达到同等规模的平均水平,意味着其城市通勤支撑与保障不足,居民的交通出行和生活品质亟待提升。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曾撰文指出,随着都市圈范围的扩大,通勤空间半径正加大,中心城市通勤的影响范围往往超过自身行政范围,对此应加大跨城轨道交通建设。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明确提出“加快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
  以合肥为例,“十四五”时期,合肥将谋划市郊铁路建设,打造合肥市域范围的一小时通勤圈和生活圈。同时,合肥将新开工建设合新高铁、武合宁高铁,以都市圈同城化为目标,加快推进皖江地区城际铁路网建设,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城际铁路网络,提升城际通勤化水平。

插件设计:zasq.net

管理员 - 管理勋章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433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沙发
发表于 2020-12-15 22:48 | 只看该作者
城市过度集中化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9 05:37 , Processed in 1.907527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