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摄影美图] 清朝的跑马圈地竞然留下了非遗

[复制链接]

绿铜v3_05绿银v3_05绿金v3_01紫铜v1_05紫银v1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1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球真的很小。跑马圈地在十六世纪强盗们就像商量好的一样,世界性的兴起。好似二十一世纪前后的房地产一样不约而同!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

清朝在干掉了明朝以后,八旗子弟在皇帝老儿的恩宠下,争前恐后的跑马圈地,尤其是口外更是登峰造极。占了地盘就得有人去耕种,在荒山野岭难免虎豹狼虫盛于男女老少。为了自保,老乡们拿起了棍棒和野兽们争起了生存之战。

后来大家发现,野兽们并没有那么可怕,用手中的棍棒敲敲就能吓跑。既然能够吓跑何必冲上去和人家玩命?于是就诞生了今天的“猴打棒”,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的流行起来!

猴打棒这项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大致流传于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南部长城沿线满族聚居的乡村,在凉水河、肖营子、白家店、青龙镇等地都有流传,其中尤以三拨子乡最为盛行。

由于上帝对人类的宠爱,人类把野兽的地盘挤得几乎难以生存。于是“猴打棒”由防御手段演变为一种大众娱乐。并且成了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文娱活动。

不仅如此,由于满族舞蹈《猴打棒》民族特点突出,场面宏大,深受河北青龙各族人民的喜爱。曾在省、市乃至国家级少数民族歌舞大赛中多次获奖。2006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将《猴打棒》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猴打棒》的突出特点是演员戴猴脸面具或者画猴的脸谱,身着猴装,双手各持二尺左右长圆木棒,敲击起舞。参加演员有二十至四十人不等,配以锣鼓、锁呐等乐器进行表演,场面非常壮观。

关于为什么要扮成猴的模样,那是公婆之争。一说是孙悟空,一说是满族特指的大马猴。我想:老祖宗当初玩的时候恐怕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毕竟时间才300年左右,没有更多的文化传承在里面。

船长老师

当地人听老年人传说:它所代表的就是一种长相古怪,人见人怕,很厉害又能驱妖避邪的猴。说来也是,人家孙猴子毕竟是金箍棒,并不是双节棍啊?!也正因为有此一说,“猴打棒”在春节的娱乐中又掺杂了驱邪的功能。经常是往年谁家不顺先去谁家,由此承载了一种善意的安慰。

孩子们的老师

这次我们达人一行,有幸在白家店小学看到了“猴打棒”。虽然青龙的气候宜人,但是在太阳底下依然热的难以忍耐。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为了给我们表演,化了浓妆,穿了演出服装。一套表演下来挥汗如雨、气喘吁吁,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心疼不已。

落榜进士老师

王刚老师

彩虹帮二当家 老师

我们衷心的期望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猴打棒”,在青龙人民的努力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青龙不仅有美丽的山水,还要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舞蹈经年流传!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 23:42 , Processed in 0.966957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