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乞力马扎罗的雪
海明威
汤永宽译
【内容梗概】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是对于一个临死前的人的精彩描述。故事主要讲述一个作家哈里去非洲狩猎,途中汽车抛锚,皮肤被刺划破,染上坏疽病。他和他的妻子在等待一架飞机来把他送到医院治疗。小说围绕“死亡”和“即将死亡”来写,但根本的主题是哈里回到过去,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历程回顾。哈里热爱这个世界。他有很多经历。跟不同女人的经历,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不同职业的经历,他都想写下来但却没来得及写。他最终没有能达到心中的目标。死前,他悔恨至极。故事的结尾,他死于一个梦境:他乘着飞机,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山顶飞去。
【点评鉴赏】
《乞力马扎罗的雪》被称为海明威艺术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不称其为故事的故事通过睡梦中的和醒时的两股意识流,相互交叉,相互转化;充分地描写了“死”,反复地对“死”的描写采用象征手法。
海明威的创作态度十分严肃,一贯反复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他喜爱马克·吐温并深受其影响。文体清秀、流畅明亮,这也是他语言艺术的风格。然而,最突出反映他创作特色的,还是作品中大多数人物都有颇带孤独感的内心独白,即长篇的心理描写,实际上也就是后来发展称为“意识流”的手法。从思想意义上看,他的人物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悲观主义色彩,反映了他的世界观的局限。
简约风格
海明威将简约的写作风格发展到尽善尽美,他只选取、提炼最富有意义的事件和细节,以简约、凝练的手法,客观精确地勾勒出一幅幅生活图画。
写作手法
这篇小说中海明威还运用了第二人称的写作手法。他用“你”来邀请读者走进他的世界,期望读者与他共同感受生活,与他进行交谈,从而拉进彼此的距离,让人感到他在真诚地为读者而创作
人物形象的揭示
海明威小说语言风格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小说中的对话。海明威的对话成为美国几代作家模仿的榜样,影响深远,他不但追求对话的语调、语气、用词等方面的真实,而且追求对话人的感情、态度、性格等内在的真实。(吴兆芳 1995)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没有其他的动作情节。但读者却可以从这些看似平常的对白中,体会到作者简约凝练的艺术技巧,深刻地领悟到作者要揭示的主题和不同内心世界的人物形象。
“死亡”是这篇小说的主题之一,这个字眼出现过许多次,表现出一种客观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对死亡由恐惧到平静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海明威描写的性格的“压力下的风度”。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23年发表处女作《三个短篇小说和十首诗》,随后游历欧洲各国。192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初获成功,被斯坦因称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巨著《永别了,武器》的问世给作家带来了声誉。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1935年写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说。 1937年发表了描写美国与古巴之间海上走私活动的小说《有钱人和没钱人》。西班牙内战期间,他3次以记者身份亲临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以美国人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他曾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斗争。1941年偕夫人玛莎访问中国,支持我国抗日战争。后又以战地记者身份重赴欧洲,并多次参加战斗。战后客居古巴,潜心写作。1952年,《老人与海》问世,深受好评,翌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卡斯特罗掌权后,他离开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处旧伤,百病缠身,精神忧郁, 1961年7月2日用猎枪自杀。 海明威去世后发表的遗作,主要有:《岛在湾流中》(1970)和《伊甸园》(1986)。他那独特的风格和塑造的硬汉子形象对现代欧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
插件设计: 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