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国学名著] 《闲情偶寄》(全本)作者:李渔【TXT】

[复制链接]

白银会员 - 等级≥知州

绿金v1_01灰铜v1_04紫银v2_01灰金v1_05紫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1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玉兔 于 2013-12-17 19:37 编辑



内容简介与特色
人活在世,最重要的莫过于日日的生活。但如何过活?过怎样的生活?却是绝大多数人并未去深思的问题。只有既能创造生活,同时能充分享受生活的人,才能够拥有一个快乐圆满的人生。这样的人生需要种种条件配合,客观的物质条件可能很难有一定的标准,孔子对颜渊的赞美:“一箪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人也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大家所熟悉的。这当中,快乐与否的差别,就在于所追求目标是物质的满足,抑或精神的满足?精神的满足,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审美的眼光。有了审美的眼光,日常生活中一些本来很普通、很常见的事物,就会变得很有情味,我们也自能乐在其中。

有审美眼光的人,较能享有悠闲的心境。张潮《幽梦影》中言:“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可见所谓“闲”,简单地说就是从实用功利的活动中暂时摆脱出来,以审美的角度重新看待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闲情偶寄》即是这样的一部书。

《闲情偶寄》刊行于清康熙十年(1671),作者李渔(1611-1680),浙江兰溪人。居杭州时,自号湖上笠翁;旅居南京时,多署名新亭客樵,撰小说则署“觉道人”、“笠道人”、“觉世稗官”等,时人多称“李十郎”。李渔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家境富饶,家设戏班,常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与演出经验。曾浪游广陵,更在兰溪一带购建“伊山别业”。三十岁时参加乡试落第,其后适逢战乱,李渔从此断了求仕之心。他因为战乱而四处避难,在婺城时,赁屋被毁,自幼所作之作品手稿、藏书皆付之一炬,连“伊山别业”也转售他人,际遇困顿。幸得婺州司马之聘,暂作幕客,方有栖身之处。顺治八年(1651)他移居杭州,与当时名流俊彦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由于文名渐大,后来又自组戏班,专事演出,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请他演戏,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尽览九州风光之作,也使他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班主。康熙元年(1662),他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业,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着,如著名的《芥子园画传》。一生虽才华洋溢,然与仕途无缘,留下许多诗文、小说、戏曲与画作,其戏曲理论尤为后世称道。

根据李渔在《闲情偶寄》书前所立的“四期三戒”等七则凡例:一期点缀太平,一期崇尚俭朴、一期规正风俗、一期警惕人心;一戒剽窃陈言、一戒网罗旧集、一戒支离补凑。“四期”即为其著书的目的,“三戒”则为对自身写作态度的宣示。由此可见虽书名为“闲情”,为“偶寄”,文笔也看似风趣幽默,内容有许多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者,但一如其友余怀于序中言:“李子以雅澹之才,巧妙之思,经营惨淡,缔造周详,即经国之大业,何遽不在是?而岂破道之小言也哉!”将《闲情偶寄》比之于本乎王道、出于人情之《周礼》,是真李渔之知音。

《闲情偶寄》一书纲举目张,条理明晰,为戏曲创作、演出与生活艺术的百科全书。内容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八部,其中“词曲部”与“演习部”是关于戏曲创作、表演等的专论,向来被视为中国戏剧理论与戏曲美学的重要著作;其他;“声容部”讨论了妇女装饰打扮的问题,“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和“颐养部”则分别对园林建筑、家俱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方面提出看法,被视为重要的生活美学指导。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第九章〈生活的艺术〉中称《闲情偶寄》“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对民国以来之审美品味影响深远。

全书结构依“部”、“项”、“款”与若干附录与附图。每项先有总说,款目下再有详细说明。全书共计8部、34项、234款,内容包罗万象,见解精妙而独到。除关于戏曲创作、表演外,举凡与生活相关的事物,作者欲带领读者去感受他心中的美感体验。基本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要向读者展现的,并非仅在于形而下的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透过物质层面,直捣精神层面的美感体验。换言之,生活中固要赖有形物质以提供生活所需,但更重要的是,要在这些可见的物质中,真正体会出其带给人精神上的满足。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是会享受生活的人,也才能有美满快乐的人生。因此我们由《闲情偶寄》中可以看到李渔钜细靡遗的讲究。姑不论其在戏曲创作与表演上所提出的专业讲究,在生活中:赏美女,除了由肌肤、眉眼、手足到态度以“选姿”;由洗脸、梳头、薰香到化妆以“修容”;由首饰、衣衫、鞋袜以“治服”等的讲究外,还要有文艺、丝竹、歌舞等“习技”而得的才艺相配合,如此色艺双全者才是其“声容部”所言的美女。讲“居室”,除了房舍方位、风水、形式、窗棂、隔间、联匾装饰与庭院山水等硬体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勤打扫、收纳使居室整洁。讲室内之“器玩”,除桌、椅、床帐、橱柜、箱笼箧笥等大件家俱外,其他如赏玩的骨董、罏瓶、屏轴与日常用具如茶具、酒具、碗碟、灯烛、牋简等,除质感外,更讲究其摆设的位置与活变,以显现出立论兼取实用与美感的特色。讲“饮馔”,由各类蔬菜瓜果及粥、汤、面、饭、糕饼等五谷,到羊、猪、鸡、鸭、鹅等各种肉类及鱼、虾、鳖、蟹等各类水产,详细讲究其烹调与食用方法,但对狗、牛等则以“有功于世”而劝人莫食,显现其南人的饮食观点。至于“种植部”以木本、藤本、草本、众卉、竹木等细分为五部份,在书前凡例的“戒支离补凑”中言:“八事之中,事事立法者止有六种,至‘饮馔’、‘种植’二部之所言者,不尽是法,多以评论间之。宁以‘支离’二字立论,不敢以立法者,恐误天下之人也。”但此二部份内容详备如饮食品尝指南、植物百科全书,对各种食材、植物皆赋予其精神气象,最能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人的移情美感。

最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要属全书最末的“颐养部”。欲长生而养生,时无古今、国无中外、人无色差,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李渔《闲情偶寄》中所提到的养生之道包括行乐、止忧、调饮啜、节色欲、却病与疗病等六大项。富、贵、贫贱不同身份之人;在家、道途不同环境;春、夏、秋、冬各不同季节;乃至于随时即景就事,皆有其颐养行乐之法。而综观所有行乐之法,实仅在于“存乎一心、系乎一念”,因此所谓行乐,就在于以“退一步想”的知足自适心境,随时即景就事地睡、坐、行、立、饮、谈、沐浴、听琴观棋、看花听鸟、蓄养禽鱼、浇灌竹木,乐自在其中。

综观全书,李渔在生活中所讲求的是实用、自然、简约、变化、创新的生活美学,透过有形之物的细腻讲究,在寻找、建构生活的情趣中,满足精神生活。也因此,其休闲养生法,注重的是精神的享受,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思想。他从自身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寻找一种自适的生活方式,并以独特的文化情趣和鲜明的人文意识,创造美化生活。其与现代人追求生活质感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肯定,在精神上是不谋而合的。

《闲情偶寄》文字清新隽永,敍述娓娓动人,幽默而风趣,读后留香齿颊、回味无穷。它不仅薰陶、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一大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的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升生活品味、营造艺术人生氛围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李漁(1610年-1680年),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曾經評定《四大奇書》,李漁祖籍浙江省蘭溪縣(今浙江省蘭溪市)夏李村,後來祖父隨「蘭溪幫」到了江蘇如皋做種藥材生意。李漁的童年、少年是在如皋度過的,後來又娶妻生女,前後在如皋生活23年,中年之後又在南京生活了14年,之後在杭州生活。
18歲,補博士弟子員。後居於南京,把居所命名為「芥子園」,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李漁嗜食螃蟹,每年於螃蟹未上市時即儲錢以待,自稱購蟹之錢為「買命錢」,每日餐桌上不可無蟹,人稱「蟹仙」。著有《凰求鳳》、《玉搔頭》等戲劇,《肉蒲團》、《覺世名言十二樓》、《無聲戲》、《連城壁》等小說,與《閒情偶寄》等書。
《閒情偶寄》是他主要的對自己的生活所得所聞見之事物總結的書。包含有對戲曲的看法,批評。從舞台的實際出發,注重戲曲的結構、中心事件的選擇安排等,是中國戲曲批評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還涉及到生活中的如飲食、作臥等方面的審美感受。
《笠翁傳奇十種》劇目為《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憐香伴》、《風箏誤》、《慎鸞交》、《凰求鳳》、《巧團圓》、《玉搔頭》、《意中緣》。
著名的傳統繪畫教材《芥子園畫譜》在成書階段得到李漁的大力支持,故其書以李漁居所名之。畫譜的編者之一沈心友是李漁的女婿。

摘录至〈维基百科〉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31 15:58 , Processed in 0.898975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