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国学名著] 《普宁 》(全本)作者:〔美〕纳博科夫【TXT】

[复制链接]

 成长值: 4899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9-11 1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lmlr Nabokov,1 899—
1977)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国学者、文体学家、作家和翻
译家。
  他1 899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祖父曾任沙
皇时的司法部长,外曾祖是俄国皇家医学院首任院长。父亲
曾是一名法官,后因参加立宪民主党领导工作于1908年被
捕入狱,1917年在临时政府任职,革命爆发后逃往克里米
亚,1919年又举家途经土耳其流亡西欧,在柏林办一份自由
派流亡报纸,1 922年被两名流亡的右翼君主主义分子暗杀,
其中一名暗杀者后来成为希特勒手下掌管俄国流亡分子事
务的官员。
    纳博科夫随同父母流亡之前,曾继承了舅父遗赠的两
千英亩土地的庄园产业。他先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语和
俄语,获学士学位,后在柏林和巴黎从事俄文创作,早在
1916年他就已在俄国发表过一本诗集。在欧洲二十年流亡
生活当中,他同俄国作家蒲宁一起在流亡者的圈子里享有
声望。1940年纳粹入侵法国前夕,他移居美国,先后在斯坦
福大学、韦尔斯里学院、康奈尔大学讲授俄罗斯和欧洲文学
以及文学创作,学生当中包括受到他很大影响的美国当今
另一著名作家托马斯·品钦。纳博科夫自1938年就开始改
用英文写作。他业余喜爱收集蝴蝶等鳞翅目昆虫,1942至
1948年还曾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任研究员,发现
过几个新品种的蝴蝶和蛾。有位西方评论家认为,正是因
为他有这方面的爱好而使他能象契诃夫那样,在观察人和
社会处境时细致入微,并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阐释。他1945
年入美国籍,1960年移居瑞士,直至1977年病逝。
    纳博科夫一生写下了大量作品,据估计有四百余首俄
文诗作、六部俄文诗剧、三部俄文散文剧、五十二篇短篇小说
(内有二十篇已译成英文)和十七部长篇小说(内有六部是
直接用英文写的)。他主要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重要作品
有《玛丽》(1926)、《王、后、杰克》(1928)、《辩护》(1930)、“光
荣》(1932)、《黑暗中的笑声》(1932)、“失望》(1936)、“斩首
的邀请》(1938)、“天资》(1939)、《萨巴斯兴·奈特的真实生
活》(1941)、《从左边佩带的勋带》(1947)、《洛莉塔》(1955)、
“普宁》(1957)、《微暗的火》(1962)和×阿达》(1969)等。1951
年他发表了自传《讲吧,回忆》,1966年又作了修订,美国著
名诗人兼批评家E·B·怀特认为这部自传写得好,应被列
为大学英语系必读之书。
    1944年,纳博科夫完成一部研究果戈理的著作。他早期
还曾把罗曼·罗兰的“柯拉·布勒尼翁>刘易斯·卡罗尔
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及济兹、拜伦、波德莱尔、缪塞、莎
士比亚、丁尼生的诗译成俄文,后期曾把莱蒙托夫的“当代
英雄》十二世纪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和普希金的
《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成英文。纳博科夫不赞成附庸风雅
的意译,而主张直译,并靠注解和评论来阐释。他1964年译
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共四卷两千页,译文仅占二百二十
八页,工程可谓浩大。
    纳博科夫流亡在外总是住在旅馆、公寓或别人家的住
宅内,这种生活导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也大都是象他那样
的流亡人物或艺术家,他们为了摆脱精神空虚和受难的现
实而沉浸在住事的回忆、纯艺术、棋术或其他一些反常的行
为中,作品中流露出一种失意感,精神受压抑感乃至精神崩
溃感。
  在文体上,他虽然继承了俄罗斯和欧洲文学的传统,但
也受到本世纪象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一些作家的反
传统的影响。他在文学形式和语言上大胆进行探索,从而
在形式和技巧的创新方面独具一格。他的作品文笔幽默、描
绘细致,他还喜欢在作品中制谜,犹如魔术师在变戏法,更
突出了他的独特风格。但是,他的作品往往隐晦难匿;一位
西方评论家说读他的作品时,头—遍如坠入五里雾中,第二
遍略见端倪,理出些头绪,第三遍方茅塞顿开,发现阳光灿烂
无比,而且看他的书时手边还需备一部“韦伯斯特大辞典》
作为向导。另外有些评论家说他操纵笔下人物如操纵木偶,
语言如蝶翼上的色彩,认为他是福克纳以来美国最重要的
作家,或是乔伊斯以来最有风格、最具独创性的作家。法国、
作家让一保罗·萨特把纳博科夫归入反小说派作家行列中,
说他“有一种流放的愿望要把自己已经筑起未的结构统统
撞倒,另起炉灶”。
    但是,使纳博科夫获得国际声誉的则是他那部引起争
议的小说“洛莉塔》。故事梗概大致为一个名叫汉贝特的欧
洲中年男子,由于对一个十二岁姑娘发生恋情而娶了她的
母亲戴格瑞特,后戴格瑞特死去,免除了汉贝特原想谋杀她
的企图。他带领洛莉塔赴美旅行,在许多汽车旅馆停留居
住,最后达到了他的欲望。洛莉塔后又同另一男子出走,汉
贝特追踪寻获,将那个男子杀死,尽管洛莉塔这时已经“衰
老”而怀孕,堕落下贱,可他还是非常爱她……这部小说最
初于1955年在巴黎出版,1958年方在美国正式出版,评论界
议论纷纭,有的认为这是一部非道德小说,有的认为这是一
部堪与“尤利西斯》相媲美的伟大作品,还有的认为作者是
借用汉贝特这个人物嘲弄了美国人的某种欲望,以怪诞的
手法讽喻了美国人的野心、对青年抱有理想化的看法以及
汉贝特那种无耻的个人主义。英国文学批评家马库斯·坎
利夫认为当今美国亨利·米勒等人在性爱方面更加露骨描
写的作品都已不是禁书,“洛莉塔》则已显得古板而过时了;
他在“美国文学史》中写道,‘‘((洛莉塔》是一本充满惊人机智
和活力的小说,写美国社会中的粗俗面,谁都比不上纳博科
夫,比如说美国汽车旅馆的肮脏和荒谬,是一个非常丰富的
写作题材,最后总算找到一个诗人兼社会学家的纳博科夫,
把它写得淋漓尽致。”
    在创作的目的上,纳博科夫不喜欢别人称他是个“道德
讽刺家”,他一再宣称:“我没有什么社会性目的,没有道德
信息;我也没有什么总的思想要去开拓。”他喜爱的西方作
家是斯特恩、霍桑、爱默生、爱伦,坡、梅尔维尔、阿兰·罗
布一格里耶和博尔赫斯等人,而把司汤达、巴尔札克和左拉
说成是“三个可憎的平庸作家”。
    纳博科夫虽已去世,但声誉日益增长,近几年出现了不
少从各个角度研究他的作品的专著和文章,他的作品还有
人在作注释本帮助读者理解,传记已出版了两种,他的许多
俄文著作正由他的儿子整理译为英文。
  长篇小说“普宁》最初在1953—1957年的“纽约
客》杂志上间断地连载了四章,是纳博科夫第一部引起美国
读者广泛注意和欢迎的小说。它描述一个流亡的俄国老教
授在美国一家学府教书的生活。他性格温厚而怪僻,对周围
环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们的嘲弄,妻子也离弃了他。他孑
然一身,只得沉溺于故纸堆里,钻研俄罗斯古文化和古典文
学聊以自慰;时时刻刻回忆往事,流露出一股浓重的怀乡
愁。纳博科夫把俄罗斯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巧妙地融合在
一起,诙谐而机智地刻画了一个失去了祖国、割断了和祖国
文化的联系、又失去了爱情的背井离乡的苦恼人。
    作者在这部作品里还表达了他一向对弗洛伊德学说的
憎恶,嘲讽了美国流行的心理分析学,同时也含蓄地讽刺了
当时盛行于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对美国学府的描写,尽管
讽刺得有些夸大,但并不失真。书中偶尔也出现纳博科夫
对共产主义的某些错误看法,读者当然会以批判的眼光来
看待的。
    纳博科夫喜欢制迷,结构有时来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
这在“普宁》一书中也可见到,例如讲故事的人是谁,直到末
一章才见分晓,又如结尾情节又转回到第一章起首的情节
等等。英国文学批评家G·M·海德曾把纳博科夫的普宁
同果戈理“外套》里的小人物阿尔卡季·阿尔卡季耶维奇相
比较,认为纳博科夫受果戈理的写作手法影响很大,这话说
得不无道理。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25 04:08 , Processed in 2.026385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