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房奴》:600万美国家庭失去住房的一次危机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392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6-9 0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cooldaddy 于 2019-6-9 04:41 编辑


《房奴》 [美] 戴维·戴恩 著  叶硕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很少有人从数百万普通美国民众的角度来讲述2008年的金融危机,然而正是这些人,最大程度地承受着经济崩盘带来的苦痛。因为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所得到的对待,取决于他们的财富和权力。

  自2009年起,三个普通的美国人,决定揭开这个谜团,厘清华尔街的罪行,并探究个中原因。他们分别是癌症护理护士、汽车销售员和保险欺诈方面的专家。他们都是止赎受害者,他们通常被称为“老赖”或房奴。

  他们发现,整个抵押贷款行业从根本上破坏了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美国不动产法律体系;那些使人们失去房屋赎回权的几百万份文件,统统都是假的;所有办理了抵押贷款的美国人,都在进行一场豪赌,他们极有可能被一无所有地赶出家门,即使他们遵规守法,每次都如期还款。

  这是公共政策的重大失败。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在止赎危机中失去了住房,估计最少接近600万。大量研究表明,居住在止赎地区的人们遭受了更多的身体和心理疾病。2014年《美国公共卫生杂志》的一份报告认为,止赎率与自杀人数相关。止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来对美国中产家庭财富伤害最大的一次危机。

  关于本书:

  很少有人从普通美国民众的角度来讲述2008年的金融危机,

  然而正是这些人,最大程度地承受着经济崩盘带来的苦痛。

  自2009年起,三个普通的美国人,决定揭开这个谜团。

  止赎(Foreclosure),即借款人因还款违约而失去赎回抵押品的权利。次贷危机后,美国有数百万家庭失去了赎回其抵押房产的权利。

  1940年,美国有1500万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

  到1960年,这个数字飙升到3300万。

  在郊区购买一栋房产,意味着成为中产阶级的希望。

  美国传统的储贷行业一般会给储户3%-4%的利率,同时向抵押贷款收取5%-6%的利息。数以千亿美元贷款的微小利差累积起来,形成了一笔可观的利润。

  这一体系的好处是双向的,每个人都能获益。当有些家庭遭遇失业、重疾、意外身故等困难无法继续还贷时,贷款方会和他们一起想办法,以防止他们失去抵押赎回权。这种动机维持了社区的稳定,并推动房价上涨。从1950年到1997年,年均止赎率从来没有超过1%,并常常远低于此。

  截至1980年,抵押贷款市场上的热钱大概有1.5万亿美元,远高于股票市场的资金存量。华尔街投行对这些现金垂涎不已。

  抵押贷款进入证券化时代。

  抵押贷款的不确定性,是大投资者不青睐此类债券的原因:房屋所有人随时可能会一次性还清房贷,贷款期限和利息的预期利润难以估计。因此,1983年拉涅利和他的合作伙伴拉里·芬克创造了抵押担保债券(CMO)——房地产泡沫中的基础证券化结构。

  1998年至2006年,佛罗里达州、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内达华州的房价飙升超过264%。2006年有官方记录的次级抵押贷款,过半数发放于这四个州。

  截至2009年初,每22位佛罗里达房屋所有人中,就有1位收到过贷款违约通知、法院传票、拍卖通告或止赎判决文件——是历史平均水平的9倍。

  在这场止赎危机中,估计最少有600万美国家庭失去了住房。

  为什么证券化导致很多房屋所有人深受其苦?

  证券化是如何把人们逼进止赎困境的?

  谁又会从止赎中获益?

  夺走一个家庭的房子,就是夺走他们的梦想。

  几百万美国人,以为自己在中产阶层中获得了立足之地,然而,华尔街一场毁灭性的失误,却给他们造成了致命的伤害。

  止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对美国中产家庭财富伤害最大的一次危机。

  前国会议员布拉德·米勒称之为黑人和拉丁裔中产的“灭绝事件”。

  它也是21世纪美国不平等现象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

  作者简介:

  戴维·戴恩 David Dayen

  戴维·戴恩是Salon和The Intercept的撰稿人,亦是Fiscal Times和New Republic的专栏作家,同时也为American Prospect,The Guardian,Vice和Huffington Post等媒体供稿。《房奴》是他的第一本专著,入选为特克尔写作基金和《科克斯书评》的年度好书。

  媒体评价:

  《房奴》是一部意义深远的新闻调查作品,它追踪了一个在美国很少被报道的犯罪故事,住房抵押贷款行业的法治崩坏。——《滚石》

  《房奴》是对于2008年金融危机核心的抵押贷款欺诈的详实记录……如果你想在劳动节周末读本书,《房奴》会让你心跳加快,血液沸腾,提醒你为什么要为此而斗争,把它加入你的阅读清单。——伊丽莎白·沃伦(参议员,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

  准备好震惊和愤怒吧……《房奴》的故事就像过山车,读来跌宕起伏。——《纽约时报书评》

  前言/序言:

  一个令人不得安宁的待解谜团,正在不断腐蚀着我们民主的本质。它令人魂牵梦萦、耿耿于怀,在寒夜里苦苦寻觅答案。美国人民迫切想知道,为什么从来没有一位华尔街高管,因其促成金融危机的行为而锒铛入狱。

  这个问题是普遍的,最为古怪的一点是,所有人早已对答案心知肚明。他们认为,太多的政客、监管机构和执法官员都已被竞选献金或未来职位的承诺所收买——他们允许卑劣的银行家唯利是图,无视法律。然而,对于这个解释,他们想必并不那么中意;因为,他们一直在追问个中原因,似乎希望有人证明他们是错的,希望有人能给出另一种解释。

  或许,他们并不喜欢这样一种政府形象——它让整个华尔街逍遥法外。这对他们头脑中所具有的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公平正义的国家”概念,造成了太大的冲击。这就是人们在面对被垄断操控的经济和政治体系时,会产生无力感的原因。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所得到的对待,取决于他们的财富和权力。它导致了人们对核心制度信任感的丧失,令民主变成一场杂耍表演——而真正的活动却发生在不为人知的台下。它令人们戴上三角帽,抗议权贵资本主义,或是在华尔街大楼底下搭起营帐,盘桓不去。它引发了人们深重的焦虑,因为,如果银行家可以将经济带到崩溃边缘,却无须承受任何惩罚,那要如何才能阻止他们再次作恶呢?它令我们的经济看上去极度脆弱,令我们的法律看上去极度无力。

  或许人们只是希望了解细节,来确认他们的怀疑,因此可以指摘那些创造了这种双重责任机制的人。一定存在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我们生活在一个新的镀金时代,那些掌握巨额财富的人,就像操纵牵线木偶一样,玩弄着政府政策。确凿无疑的证据是一定存在的。

  这些细节的确存在,但却不在大部分金融危机记录者关注之处。他们往往会从一万英尺的高空俯视,重现银行CEO们的狂妄自大和神气活现,却从未深入挖掘那些承担起止血使命的人的故事。很少有人从数百万普通美国民众的角度讲述这件事——这些人从未走进过华尔街的写字楼或是华盛顿的会议室,然而正是这些人,最大程度地承受着经济崩盘带来的苦痛。在底层,这场灾难并不是一个有关贪婪或冒险的警世寓言,而是一场悲剧,一场隐藏于公众视野之外的悲剧。

  自2009年起——就是在那一年,灾难开始肆虐——这些普通美国民众当中的三个人,决定揭开这个谜团,查出那些细节,厘清华尔街犯下的罪行,并探究个中原因。由此,他们为揭露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消费者欺诈事件,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并未供职于政府机关或执法部门。他们不是房地产法律业界的专家。他们也从未参与过反企业的维权行动或社群组织。他们没有社会资源,也缺乏系统知识。他们分别是癌症护理护士、汽车销售员和保险欺诈方面的专家,他们都是止赎受害者。他们在承受止赎事件带来的耻辱、混乱和财务压力的同时,完成了一项非比寻常的工作:阅读抵押贷款文件。华尔街从未隐藏自己的诡计,而是将其清清楚楚地展示在几百万份证明文件中,要做一个揭秘者,你只要付出耐心。

  所有的揭秘者,多少都有点儿疯狂。他们会对大部分人忽视的东西寻根究底。在其他人仅仅看到一片阴影的地方,他们却发现了惊天的阴谋。这些揭秘者拥有的武器,仅仅是几个网站,以及对真相的渴望。他们发现,整个抵押贷款行业从根本上破坏了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美国不动产法律体系;那些使人们失去房屋赎回权的几百万份文件,统统都是假的;所有办理了抵押贷款的美国人,都在进行一场豪赌,他们极有可能被一无所有地赶出家门,即使他们遵规守法,每次都如期还款。实际上,所有听闻这一信息的人的反应都一模一样:“这不可能。”直到有一天,银行亲口承认。

  这三个人——丽莎·爱泼斯坦、迈克尔·雷德曼和琳恩·兹莫尼艾克——还挖出了秘密的另一层面。在他们揭露止赎欺诈,并迫使美国几家主要的抵押贷款公司停止收回住房后,他们目睹了政府对于善后处理的不情不愿。实际上,今天走进任何一间法庭,你都可以看到同样的用来取消房屋所有人赎回权的虚假文件,这些文件跟丽莎、迈克尔和琳恩揭发过的一模一样。

  美国在金融危机的肆虐之中寻求理解,他们应该明白,还有一些意志坚定的人,远离权力殿堂,却努力试图改写掩盖欺诈行为的历史,将那些肇事者绳之以法。然而,让普通美国人齐心协力、组织并发起运动的民主,也让那些财力雄厚的对手们可以使用势大根深的权力工具来对抗。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在目前的司法体系下,“你是什么人”比“你做了什么”更加重要。

  一天晚上,揭秘者迈克尔·雷德曼坐在我身边,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他一遍又一遍地说:“我不敢相信你书里的那些故事。那是我的亲身经历,可我不敢相信。”我理解读者们的怀疑,因为就连故事的主人公都持有同样的怀疑态度。这个故事让人难以置信,但又千真万确。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9 22:44 , Processed in 1.164557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