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印度之行》 [打印本页]

作者: angizao    时间: 2019-9-13 10:21
标题: 《印度之行》



内容简介

莫尔太太和阿黛拉•奎斯蒂德小姐结伴来到印度的小城昌德拉布尔,探望担任殖民地官员的儿子和未婚夫,她们很快就感觉到陷入那与世隔绝并充满偏见的英印社会当中,为了能探索“真实的印度”,她们跟当地的一位印度穆斯林医生阿齐兹成为朋友,并在对方的热情邀请下同游郊外的名胜马拉巴尔石窟。在精神恍惚间,阿黛拉感觉受到了阿齐兹的攻击,由此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英国统治者与印度民众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双方成为针锋相对的两个敌对阵营。当地公立学校的校长塞西尔•菲尔丁公开站到了为阿齐兹辩护的阵营,在庭审过程中逐渐认清真相的阿黛拉也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终于洗脱了阿齐兹的不白之冤。

《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被公认为作者最优秀的文学成就;小说不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了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更脱出政治与民族的窠臼,力图指明人类在一个至今尚不为我们的头脑所理解的宇宙中生存的困境,致力于探索整个人类何以自处、共存与救赎的终极道路。小说极富象征意味与哲理深度,既引人入胜又诗意盎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之一。





作者简介

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被母校聘为荣誉研究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瑞斯》(创作于1913—1914年,1971年作者逝世后出版)、《印度之行》(1924);两部短篇小说集《天国公共马车》(1911)和《永恒的瞬间》(1928),后合为《福斯特短篇小说集》(1947);以及广受好评的小说评论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原为在剑桥大学的系列演讲)。

福斯特作为小说家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他将各种典型性格人格化的高超能力、他对于人性中卑鄙与高贵间激烈斗争的出色描绘、他所塑造的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圆形人物”以及极具个人色彩的明晰风格。作为著名人道主义者的福斯特在作品中高举“理解”与“同情”的大旗,强调精神与物质之间、人与人乃至不同的民族之间“只有连接起来”,人类才有希望。

福斯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饱含幽默和反讽,既有精巧严整的情节,又极富象征乃至哲理意味,将艺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地融为一体。福斯特曾十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并有五部小说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他不但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同时又是拥有最大读者群的作家之一。









欢迎光临 (http://mail.zasq.com/~zazww/)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