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风水玄学] 十三陵的风水

[复制链接]

玄铁会员 - 等级≥主簿

灰铜v1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9-21 1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水,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话题。在古代,特别是汉唐以后,上自帝王宫室、陵墓,下至官署、寺庙和民宅,在选址和营建过程中大多都深受风水理论的影响。

  最初,风水只是古人寻找墓地时使用。它的理论大概是:葬地内有生气,生气可以带来福音。而生气在地里是流动的,遇风吹就会失散,遇水流拦挡就会停止不动。所以,古人寻找墓地,都是选择生气凝聚的地方,即风吹不到、有水流可以阻挡它流动的地方。后来,人们将风水概念扩大到城市、民居等领域。为了加以区别,人们将风水划分为阴宅风水和阳宅风水两大类。

  明代帝陵的卜选,就是在阴宅风水术的指导下进行的。卜选的方针是:四面有山,左右和前面有水;山水曲折变化;龙(陵后的山脉)、穴(陵墓中安放棺椁的地方)、砂(陵寝风水格局中龙以外的其他山脉)、水(河流)之间的相配关系,等等。

  十三陵陵址的卜选最初始于明永乐年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命江西风水师廖均卿在昌平境内寻找墓地。后来他在这一地区找到“吉壤”,叫黄土山,山前有龙虎二山,形成风水宝地。经朱棣亲自踏勘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并于1409年开始修建十三陵的第一座陵墓——长陵。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山间泉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陵前6千米处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为“龙山”,西为 “虎山”,符合东青龙、西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用风水理论来衡量,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陵墓南面而立,背后主峰耸峙,左右“护砂(山)”环抱,向南远处一直伸展至北京小平原,前景开阔。陵墓的“明堂”(基址)平坦宽广,山上草木丰茂,地脉富有“生气”,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帝陵吉壤。在中国传统 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界,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十三陵的选址考虑了天干的因素(即天时,天时考虑三、六、九)、人的因素(明代十三代皇帝陵墓都建在此)、地的因素(土质很差,以虎山为最差。也许它原来的土质是好的,到现在已经发生变化)。这个十三陵是一个聚人气、才气的风水宝地,就像故宫一样,虽然朝代变换,民族却愈加强大。

  当然,十三陵虽然是风水宝地,但是,也保不住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几乎具有某种神秘的必然性。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说:“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枕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所以将明朝的灭亡完全归罪于十三陵的风水也是不恰当的。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 12:29 , Processed in 2.109142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